巴黎奥运会快开打了,也是中国队首次没有直板选手参加的一届。
中国直板在许昕之后后继无人,究其原因,有这么几种观点:
1.球改大了,加上材料也变了,导致单板质量的下降,对直板的前三板抢攻有了致命的影响,所以直板的消亡是迟早的事;
2.直板反手太弱势,反手相持对抗不过横板,技术漏洞过于明显,比赛中很难摆脱;
3.随着球的旋转减弱,直板灵活的发球变化也被“霸王拧”一招破解,很难打出优势。
种种原因,众说纷纭,的确不无道理,但今天,国球汇君想从另一个新鲜角度来看这个事。
不知大家发现没,中国近20多年的直板领军人物,都有一个共同特点,那就是:打法的不可复制性。
从刘国梁到马琳,到王皓,再到许昕,这几位的打法没有一处是相同的!
刘国梁,传统正胶近台打法,拼的就是前三板,绝不退台,诡异的发球变幻莫测;
看这精准度
马琳,传统直板反胶打法,倒是保留了近台前三板的特点,同时也丰富了相持阶段的“技术库”,侧切、吸短等十八般武艺齐全,除了反手进攻性不足以外,近中台基本没有任何漏洞;
王皓,直板“AB面”集大成者,打通了直板的“任督二脉”,让直板的反手不再劣势,中台可以两面和横板抗衡;
许昕的思路,是以空间换时间,经常退到中远台,中国队首次!巴黎奥运会没有直板参赛,为什么中国直板后继无人?乒乓国球汇靠自己异于常人的步法和球感,用单面跟横板相持,结果虽比前三位略逊一筹,但也算挤在了超一流的行列中。
由此可见,以上4位直板高手,都有着“异于常人”的天赋:刘国梁和马琳,都有着异于常人的对旋转的理解;王皓,有着异于常人的手腕力量;许昕,有着异于常人的球感。这些都是外人无法给予的。
说了这么多,只想说明一件事:每一个直板的成功,都是不可复制的,是常人无法借鉴的,是需要自身去思考的,绝不是光靠怼训练量练出来的!
而现在,愿意为乒乓球去思考的人越来越少,他们只知道这么打可以赢(事实也确实如此),却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打,更不愿意去想——倘若我换个打法,还可不可行?就像当年,马琳一招吸短破了王皓和郝帅都没过去的高球关一样。
吴敬平指导曾说过:直板打法不是因为落后打不出来,而是基层教练不会教。
长久以来,你会发现一个很可怕的事情:我们站在了太多“巨人”的肩膀上,而运动员,只需日复一日地重复机械化的动作就可以了,鲜有人愿意思考:为什么赢、怎么去赢。
种种此类现象,不仅导致个性化极强的直板打法的没落,且正在逐渐“扼杀”乒乓球这个项目的趣味性,至于会不会产生更深的影响,国球汇君现在还不敢表态,就留给评论区的各位吧!
*亚瑟士邀你共赏精彩乒乓奇闻趣事
最真的喜欢,是点右下角的“在看”↘